阅读历史 |

第493章 捐助(1 / 2)

加入书签

庆安帝圣旨一下,户部兵部又忙碌起来。兵部要调拨购买战马,准备养马需要的大批草料豆料,户部的任务更要命,得从空虚的国库里挤出一百万两的银子来。

天子不肯加派赋税,令宫中削减用度,从内务府里提出三十万两银子送到了国库里。

说来,庆安帝自登基之后,一直节衣缩食。既不选妃,也不充宫人进宫,也没建行宫,宫中饮宴少之又少,反而一直在削减宫中的各项开支用度。堪称是一代明君。

做臣子的,皆为天子的举动感动不已。

袁大将军主动上奏折,袁家愿意捐助十万两银子充做军饷。庆安帝十分感动,在朝会上褒奖了袁家的忠心仁义。

七十多岁发须皆白的袁大将军拱手应道:“皇上为了边军练骑兵,从内务府里拿了银子出来。有如此贤明天子,是大齐百姓之福,是所有官员臣子的福分。老臣做这些,略尽绵薄之力,隻盼着边军早日练出铁骑雄兵,护我大齐边关安宁。”

庆安帝十分感动,亲自走下龙椅,扶起了袁大将军:“大将军是大齐的肱骨之臣啊!”

赵王心里狠狠呸了一声。

庆安帝和袁大将军搭台唱戏,一唱一和的,他眼不瞎心不盲,岂能看不出来?

袁家身为臣子,都能捐助边军十万两军饷。他一个堂堂亲王皇上胞弟,不出血是不行了。

赵王忍着心痛,一脸慷慨激昂地上前,拱手朗声道:“皇上,臣弟也愿捐助十万两军饷。”

庆安帝陡然动容:“三弟!赵王府也算不得如何宽裕,忽然拿出这么多银子来。朕如何忍心!”

赵王府的豪奢在京城赫赫闻名。赵王父子时常设宴作乐,穷奢极欲,人尽皆知。庆安帝这一番话,脸皮但凡薄一些的,都得心虚。

当然,以赵王的城府,绝不会脸红,只见赵王殿下一脸正气地慷慨陈词:“边军练兵迫在眉睫,皇上领头节衣缩食,挤出三十万军饷来。臣弟不才,跟着皇上学一学,以后节省些花用就是了。”

赵王一张口,福亲王也不能缩头了,张口捐了五万两。

阁老尚书们,皆纷纷出言,捐助两万三万不等。

素来威严冷素的庆安帝,今日被臣子们的感慨解囊举动感动得红了眼眶:“国有忠臣,是大齐之幸,是朕之幸事啊!”

户部尚书也激动得红了眼。

太好了!

军饷终于有着落了!

不用他愁得整日掉头髮了!

户部尚书做事讲究行事仔细,散朝会立刻去户部,召集户部所有人,宣布朝臣们捐助军饷一事。令户部上下从现在起住进官衙里,以备官员们随时来户部。

每一笔捐助,都要清楚地记录在册。

三天后,户部尚书拿着厚厚的册子进了宫。这三天里,户部尚书睡的时间加起来最多四五个时辰。两眼都是血丝,精神却出奇的亢奋。

“皇上,这是朝中官员们捐助的军饷,每一笔都记录妥当。”户部尚书嘶哑着声音禀报:“共计一百二十三万五千两整。”

“这笔银子,臣已经令人送了五十万两去兵部,其余的都送去边军做军饷。”

庆安帝舒展眉头,目中满是欣慰:“好!好!大齐朝堂皆是忠臣!”

户部尚书又笑着禀报:“还有,皇商崔家也来了户部,要捐赠军饷二十万两。”

大齐的巨商不少,被封为皇商的共有八家。其中资历最老的是罗家,在庆安帝还是燕王的时候,就已暗中投诚。资历最浅的,是崔家。在六年前,崔家暗中捐了一半的家业给燕王。燕王去江南的时候,

就下榻在崔家的园子里。在外人看来,崔家是因为外孙女婿沈佑搭上了燕王这条龙舟。

只有寥寥几人知晓,真正的功臣是冯少君。

庆安帝听闻崔家要捐助军饷,眉头又舒展几分:“崔家虽是商户,却一片忠义。户部可以另立一册,将崔家捐助的军饷列在第一。”

得,崔家带头捐助军饷了,其余皇商还不得跟上捐助一波?而且,皇商们个个家大业大,这一捐助就不是三两万银子了。

户部尚书按捺住心里的激动振奋,拱手领命。

……

不出所料,崔家捐助二十万两军饷的事还没传开,罗家家主就去了户部,张口就要捐助三十万两,务必要压崔家一头。不然,皇商之首的面子要往哪里搁?

其余的皇商也纷纷捐助银子。

有崔家在这儿比着, 每家多是捐助十万两到二十万两不等。

至于普通巨商富户,想捐银子买个好名声都不行。户部可不是谁的银子都要。只有皇商,才有捐助军饷的资格。

短短几日之内,户部的库房里又多了一百五十万两银子。

这么一来,军饷足够支应练一万骑兵了。庆安帝立刻下了一道圣旨去边军,令孟将军挑选一万精兵训练。

孟将军接到圣旨后,大为振奋,对着京城的方向重重磕了三个头。旋即立刻着手训练骑兵事宜。

捐助巨额军饷的皇商们,也得了天子褒奖。第一个挺身而出的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