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独治大明 第288节(2 / 3)

加入书签

偏偏地,自己劳心劳力想要做一个好皇帝,故而并不打算让百姓家家皆净,所以始终不忍心加税。

所幸,崇文门的税收得到了一点蚊子肉,而奢靡税的效果同样十分显著,却是得到了一大笔的富人税补贴财政。

虽然他成功地解决一度要停工的建州工程,以及治理黄河并没有受到财政的影响,但奢靡税收到的钱终究有限,却是不可能将天下的富人都洗劫干净。

一个帝国从来不缺花钱的地方,特别自己还面临武器升级问题,所以现在大明的财政仍旧并不算十分宽裕。

“陛下,人应该是到了,这张遂是应该好好治一治了!”

“为何要治张遂?”

“张遂从小小监察御史被陛下超迁为巡抚,却不知道感恩,反而不断向朝廷索要银两,而今已经要去二百万两了,奴婢觉得有一半恐怕进了他们的口袋!”

“你不懂!”

“陛下,你派陈政过去不是要调查张遂吗?”

“是,亦不是,这钱肯定得花,但仅仅不让张遂乱花!”

……

朱祐樘身处在这个时代才发现,前世那些小说以为找到小说便有源源不断的金子是骗人的,开采金矿的前期需要投入一大笔庞大的开支。

到了此时此刻,让他感受到做事确实不容易,亦是明白为何采金的企业利润率并不算高。

朱祐樘知道想要将金矿开采出来,不仅仅需要庞大的前期投资,而且还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最大的问题是运输问题,并不是如何将金子运出来,而是如何将生活物资和生产物资运送进去,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银两支持。

偏偏,吕宋是悬于海外之地,碧瑶金矿又是吕宋岛的腹地,这大大加剧了开采的难度,更是提高了金矿的开采成本。

除此之外,最大的问题其实是腐败。

大明并不是没有金银矿,除了年产量十几万两白银的云南外,南方诸省有几个大银矿,现在亦是处于开采状态,但其他的银矿则是没有太大的开采价值。

这里所提到的开采价值是官府而言,由于官府的采矿效率低下,一些银矿工场是入不敷出,却是白白肥了那些蛆虫。

另一方面,民间私采银矿的事情是屡禁不绝,那些亏损的银矿到民间却是赚钱的买卖。

“陛下圣明!”刘瑾得知朱祐樘是这个心思,当即便是恭维道。

朱祐樘将手中的茶杯轻轻放下,而后重新抛竿道:“圣明不能当饭吃,陈政替朕视察归来后,后续的钱还得更多了,但国帑现在差不多见底了啊!”

明明可能得到好消息,明明是后世让人垂涎的金矿,但到了堂堂帝王这里,却是没有显得多么兴奋。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黄金不能提升社会的生产力,远不如将精力放到研制尼龙材料上,但偏偏世人皆痴迷于黄金。

宝船明远,明迎革命

夕阳西下,整座湖面显得波光粼粼。

朱祐樘倒没有过于纠结世人过度追逐黄金现状,毕竟自己可以既要黄金,亦能默默推动科技发展,只有小孩才会做选择。

至于所面临的财政问题,更是没有必要喊娘。

现在终究还是一个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摆在这里。仅仅凭借实施仁政根本无法解决帝国的财政问题,甚至收入远逊于暴政,所以财政注定不可能过于充裕。

朱祐樘执政已经三年,亦早已经想清楚很多东西,现在想要真正崛起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条道路。

正是这时,工部都水司员外郎于铭前来求见。

朱祐樘已经持竿开始钓鱼,发现自己的脑子是刚想到曹操、曹操便到了,亦是轻轻地抬了抬手示意将人领进来。

现在工部是他推动提高生产力的最重要部门,所以一直十分重视培养工部的实用型人才,只是不清楚这位工部都水司员外郎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消息。

华夏目前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土地,而生产资料的方向自然是农产品,但是八亿亩的田地以水稻和小麦种植为主。

有鉴于后世的知识储备,他知道华夏传统农作物的水稻和小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亦是为何现在华夏人口始终无法破亿的真正原因。

很神奇的是,后面的朝代人口竟然从七千万突破四亿,而原因正是引入玉米、土豆和红薯等高产作物。

正是如此,他结合现在大明王朝生产资料的实际情况,并没有贸然追求飞机和火车等高科技,而是决定引进玉米、土豆和红薯,从而引领华夏进行一场农业生产革命。

一旦大明王朝拥有生产四亿人口粮的能力,那么华夏便可以更专注地搞科研,从而真正引领全世界的科技潮流。

只是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很骨感。

尽管西班牙和葡萄牙已经在海上蠢蠢欲动,足迹正慢慢地朝东方而来,但现在离麦哲伦完成第一次环球旅行还有着32年的时间。

若想要借助西方航线将玉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