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独治大明 第374节(2 / 3)

加入书签

有直接回答,而是认真地询问道。

朱祐樘连想都没有想,便是直接摇头:“自然没有!为了让他免于后顾之忧,朕提前给她娘都上了诰命,两个儿子送入国子监,甚至他贪污银两安家亦是假装不知!”

“陛下,一介海商焉能识得堂堂的工部侍郎,臣妾认为陛下比吾祖苏半城更有智慧,宝种之事可成!”苏允儿看到朱祐樘做事的气魄,顿时十分笃定地道。

朱祐樘上下打量着苏允儿,突然发现这个女人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说话还挺好听的。

“若陛下为求长生,而刘璋恐以为长生无望,最终事难成!只是陛下为天下苍生而寻宝种,刘璋未尝没有这个念头,亦知晓……绝不能回头!”苏允儿以为朱祐樘不相信自己,又是进行补充道。

朱祐樘看着眼前秀色可餐的女人,却是突然抬了抬手指示道:“你起来转过身子,不许回头!”

“陛下?”

“朕今晚想要黄河奔流到海!”

这一夜,龙床惊滔骇浪。

正当襄城侯李瑾等人还在绞尽脑汁京城的粮食从何而来的时候,结果这个谜题已经呈现在一众普通的码头力夫眼前,因为他们竟然被带到了通州粮仓前。

咱们一起拯救大明吧?

通州位于京杭大运河的北端,亦是漕运的终点站。

明洪武元年,燕山侯孙兴祖在旧址修筑通州城,城墙的周长为九里,垛墙高三丈五尺,四个方位各有一门,门各有楼。

正统十四年,虽然大明已经将也先击退,但因想要更好的保护城外的西仓,遂朝廷决定修建通州新城。

通州新城位于老城的西面,跟老城相连。

新城在将西仓囊括其中后,又修建了几个粮仓,全都用于储存南方运来的漕粮,成为北方最大的储存粮仓之所。

时至今日,通州粮食仍旧储存着漕粮,自然是整个北方乃至全世界最大的粮仓,亦是大明王朝的粮食储备之所。

若论粮食的话,虽然通州仓的粮食平均到全国人们的头上很少,但如果想要化解北京的粮食危机,可以说是大炮打蚊子了。

在农业社会,粮食才是真正意义的硬通货。

如果在其他财政困境的时期,那么这里的粮食确实不能轻易动用。只是现在大明朝廷的财政越来越健康,九边的战事是越来越少,所以对通州粮的需求降到冰点。

东北府原本确实需要通州仓的支持,正是通州仓给大明开发建州提供了粮食支持。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东北府跟蒙古和女真进行了羊肉贸易,府内亦已经开启了农业生产,所以摆脱了通州粮仓的依赖。

另外,成化帝虽然在政治斗争败给了文官集团,但给朱祐樘留下超过二千万石的粮食,留下了这个夯实的通州粮仓。

稻谷如山堆,粮仓满满盈。

码头力夫被带到了通州粮仓前,看着眼前数不胜数的稻谷,尽管早已经知晓通州粮仓藏稻谷无数,但此刻仍旧被深深地震撼了一把。

“你们运粮要小心注意:所有人员都要按着通州粮仓的规定到指定区域,身上不可携带火折子,否则杂家亦保不住你们的项上人头!”领着过来的太监面对震惊的众人,便是再度认真地警醒道。

虽然通州城拥有足够的粮食,但需要皇家米行招募人员进行运输,将稻谷运回皇家碾米厂进行加工,而后再出售精米。

按着大明的规定,粮储总督由户部右侍郎兼任,此刻吴裕站在城头居高临下地望着这帮前来运粮的力夫们。

由于这个早已经敲定的事情,面对皇家米行前来取粮,自然是打开了方便之门,任由他们从这里拉走粮食。

只是他想到京城那帮权贵在英国公张懋和襄城侯李瑾的号召下屯米谋利,想要到他们手里大量即将卖不出去的精米,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

“京城缺米,那些人是疯了吧?”

“早让你别买高价米,你竟然是不相信!”

“皇家米行的背后是皇帝,咱们又岂会真的缺米呢?”

……

众力夫看着眼前几乎一望无际的粮仓,看着眼前压根搬不完的粮食,突然间发现早前的想法十分的滑稽。

早前京城盛传皇仓已经见底,皇家米行没有米了,连他们很多人都相信这个传闻而进行抢米,殊不知所有人都忘记——大明还有一座通州粮仓。

虽然他们不知晓眼前一望无际的粮仓有多少粮食,但他们却是清楚地知道,哪怕任由全城的百姓来吃都吃不完。

“这下都不用抢米了吧?”

“谁抢谁是傻子,这米够全城的人吃到撑死!”

“都别站着说话了,咱们将粮先运回去,别让那帮蠢货真被奸商忽悠了!”

……

这帮力夫都是从北京城招募而来,现在看到眼前的米粮显得心里无比的踏实,当即便招呼着一起干活了。

只是他们是第二批力工,而前面的第一批力夫已经将粮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