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691节(2 / 2)

加入书签

00年前后吧,那时国家经济发展迅速,财政上也越来越富有余力,当时我们航天局却遭遇了危机,因为从下到上,都不太理解航天事业的意义……”

作为一个极特殊的领域,航天比航空,还要远离人民群众。

虽然火箭、卫星、导弹等技术,守护着、服务着无数国人,却经常不被理解。

孙局长依稀记得,当时有资历很老的学者专家,指着航天局的鼻子说:

“不要拿我交的s,去造火箭,哪怕只有一块钱!”

这类的想法,当时大行其道,拥趸无数,甚至影响到了组织上的判断。

当然,之后还有同款:不要拿我交的s,去造航母,去造跨海大桥,去造高铁等。

那是一个,一本《读z》阅天下的年代。

外国人搞航天,是人类文明的未来之光。

中国人搞航天,是在劳民伤财,好大喜功,华而不实。

当时孙局长气的,三天三夜睡不着。

明明国家实力强了,工业基础好了,以前拼了老命都要发展的航天技术,现在却反而越来越被嫌弃。

嫌弃难,嫌弃贵,嫌弃没有实际意义,不如去建希望小学,不如去帮助老百姓。

孙局长沉声道:“我当然知道,有很多山区孩子没学上,航天局自己也有教育扶持援助……但,是能这么算的么?”

之后他的老领导,也就是当时的局长,没有去辩驳,或者和那些学者专家打擂台。

而是决定,积极的展开科教宣传。

当时,那位戈壁滩走出来的老航天人说道: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误解是因为他们看见不见,摸不着,我们不该生气,这是我们工作做的不到位,没有让更多的人看到“航天”的魅力和重要性。

“从那以后,局里越来越注重科普、宣传,但我心里一直有一根刺,那根刺就是:我自己心里,没有彻底的驳斥的赢那句:‘不要用我交的税,去造火箭’……直到今年五月份的时候,听到您在京北宣布成立太一天工时说的话。”

周瑞轻声道:“哪一句?”

“您举了封狼居胥,郑和下西洋,两弹一星的例子,然后告诉那些记者,新时代里,太空领域就是狼居胥山,是西洋,是原子弹,是每个普通人,子子孙孙的华夏后代,都会从中受益的事业。”

“航天不是唯一的事业,但却是重要的事业,这点毫无疑问,我们有能力不去做……先辈和后代,都会怪我们的!”

孙局长笑的很畅快:“那天我就在您旁边,心里十几年的刺,终于是被拔出来了……”

航天热终究会退潮。

但终究会留下金子,在沙滩上闪亮。

让子孙后代,能够拾起来,装进文明自信心的口袋里。

去更大胆的前进。

……

离开办公室前,周瑞和孙局长,商定了不少东西。

为未来“太一天工”,乃至航天局的短期工作,定下了一个方针。

首先就是关于火箭回收技术。

这项技术按照约定,是“太一天工”和“国家航天局”共同所有,有了这个利器,商发领域的优势会非常明显。

但“太一天工”,或者说周瑞本人,对帮别人发卫星,并不是很感兴趣。

而老大哥国家航天局,则担忧小兄弟没进项,饿死了。

虽说周总有钱,但光亏损,也不好看,以后其他民营企业,哪个还敢进入这行?

于是两方约定,商发报价之内,会有一部分费用属于“火箭回收”的技术成本,这部分钱,购买发射服务的公司支付,之后“太一天工”和“航天局”再对半分。

举个例子,原本商发报价,比如两亿人民币,有了火箭回收技术后,可以只报16亿,这还不是底价,只要保证有市场优势就行,又不是挥泪大甩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