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宋 第158节(3 / 3)
……
长风送暖,经过太子殿下的应允,在长途跋涉近一月后,成都府南边的广都镇在千挑万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新城的据点。一时间,这里地价飞涨,当地却没几个大户愿意将土地脱手,全都折成了股份,成为了这次新城的大小工坊的股东。
其中碱坊的股份是最昂贵最稀缺的,炼焦坊反而最被嫌弃,因为后者的技术含量太低,大家都会建造了。
纯碱价格极为高昂,广大人民群众非常擅长发现它的新用处,从肥皂到玻璃,从制皮到纺织,从味精到面点,用途广泛,供不应求,还不易坏,有的地方直接拿它和胡椒一起当硬通货,比在蜀地比那笨重的铁钱还好用十倍。
有着从官府到地方的一条龙支持,那建设速度真是乘风而起,巴蜀之地的林木繁茂,原材料丰足,又有足够的人口,一些不怎么重要的工程,没有多久就完工了,开始了试生产。
煤铁川中不缺,但改进后的炉子产量不可同日而语,大大降低了成本。
铁是工业之血,有了铁,便能打造更多器械。
别的不说,如今的大宋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铁件织机,虽然笨重,但换成铁件后,组装快,且坚固耐用,用水力推动,可以日夜不歇,大大降低了纺织成本。
户部统计发现,这几年来,大宋布匹产量提升了一倍有余,缴纳的财税也翻了一番。
而太原府附近,很多矿山更是增加了铁轨,以骡马运煤,效率倍增,让西北许多地方都用上了太原碳石。
这些消息都成为了当地府尹的政绩,很快传到赵士程案前,后者当然是一番表扬,同时允许了这些商品进入南边的云贵地区,那里还是苗蛮之地,是首部首领的自治州。
但和北方游牧民不同,只要有足够农具和粮食,他们就能自己开垦山地,一旦拥有田地,与汉人贸易,就能渐渐汉化,成为汉民治下。
这些都是需要时间去同化的,同时南蛮之地也是将来的南方矿石来源,不能错过。
在这细碎烦琐之事的推动下,时间很快过去,到了八月。
这时候,京中诸臣都戒备起来,因为按这些年的惯例,八月是事情的高发期——各地旱情灾情大多在夏季,到八月时,差不多也就传到京城里来了。
果然,事情挨个过来,先是东南诸路来报,自七月,东南诸地连月大雨,诸路之灾。
这事大宋早有准备,当然是下发文书,开仓放粮,平稳粮价。
然后便是淮南一带无雨大旱,民众失业,这也不难,还是开启常平仓,放粮平稳粮价。
别的不说,大宋这专业的救灾机制,只要朝廷不拉垮,那基本不会太过影响民生。
随后是淮东大旱,这也很正常,江南雨水多了,北方必旱,照常救灾就是。
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北方雨水不足,黄河今年很消停,没打滚也没翻身,安安静静地北流而去。
赵士程一边感慨着治国就是这样朴实无华,一边继续混日子,最近他物色了不少有才有德的官员,没事给他们开开讲座,要求他们多多了解新事物,别整天想着劝农劝桑,农桑还用得着劝么,只要有地,他们就是自带干粮也要去做。
大宋能求的土地已经不多了,工业才是将来重点,你们都给我记住了。
至少在表现上,这些官员都是赞同他看法的。
……
九月时,金朝遣使来宋,带着完颜阿骨打的国书,要与大宋商量结盟之事,说是想要继续先前联宋灭辽的约定,被大宋群臣打太极敷衍过去了。
金人最近一年已经拿下辽国大片土地,无数辽国权贵投奔,但就是辽东那枚钉子死死钉住了金人七寸,让他们不敢随意释放自己。
因为一旦他们太多主力离开黄龙府,就可能被辽东抄了自己的老家。
不拿下辽东,他们就不能大兵远征,去打千里之外的辽国皇帝。
↑返回顶部↑